成果简介: |
1.项目来源:本项目是清远市社会发展领域自筹经费立项项目,立项文件是清科[2018] 36 号, 项目编号为:2018B086。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与血脂异常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及早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收集血脂异常患者12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0.9 mm≤CIMT<1.3mm为内膜中层增厚;以内膜局限性突出管腔、内膜厚度≥1.3 mm为斑块形成指标。分为斑块组和非斑块组。分别观察检测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以及用他汀类调脂药物治疗后sdLDL-C、TG、TCHO、LDL-C、HDL-C水平与CIMT改变的相关性;记录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及饮酒史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亚类组分(sdLDL-C)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3.1有研究冠心病患者sdLDL-C水平与CIMT关系报导,但未研究调脂治疗后sdLDL-C的变化。有研究高脂血症患者sdLDL-C水平变化,但未有结合CIMT研究与sdLDL-C的相关性;经查新证明,未查到有研究sdLDL-C与血脂异常患者CIMT相关性以及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后sdLDL-C、血脂水平与CIMT相关性改变。 3.2依据 ASCVD 发病危险采取不同强度干预措施是血脂异常防治的核心策略。积极推广定期检查常规血脂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亚组分(sdLDL-C)是血脂异常防治和心血管病防治的重要措施。 3.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亚类组分(sdLDL-C)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新发现的致AS的危险因素 ,sdLDL-C 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测能力备受关注 ,sdLDL-C 对实现冠心病的早期发现及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4.技术的成熟程度,使用范围与安全性: 4.1技术路线:入选标准:患者年龄30-88岁之间,高血压史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高血压的诊断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高血压联盟(ISH)的标准;糖尿病诊断符合WHO标准,近2个月未服用降脂药物。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9mm和有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血脂异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入选病例以0.9 mm≤CIMT<1.3mm为界限分为非斑块组和斑块组2组,每组60例。将所有研究对象用阿托伐他汀调脂药物20mg口服,每天一次,共12周,降脂治疗,分为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均观察患者的sdLDL-C、TG、TCHO、LDL-C、HDL-C和血糖的水平变化以及观察服药降脂治疗后患者sdLDL-C、TG、TCHO、LDL-C、HDL-C和血糖。 4.2技术使用范围与安全均在临床广泛使用:采用美国通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GE Vivid7)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常规血脂项目、sdLDL-C和血糖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7600-030测定。 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5.1顺利完成该项目的开展及改进传统血脂项目的检测,通过对比研究调整血脂检测的核心策略;血清sdLDL-C与血脂异常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的预测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成果转化检验项目组合:血脂8项和血脂5项,提供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5.2 存在问题: 患者病例收集过程中医患关系的知情同意与协调风险,按临床操作规程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患者采集标本过程及血清检测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风险,按检验科生物安全操作规程执行。 6.发表相关论文两篇: 6.1.论文1: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脂异常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诊断价值[J].名医,2020,7(9):82-84. 6.2.论文2:血脂异常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布及血脂指标的相关性[J].吉林医学,2020,9(41):2117-2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