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密闭式精密负压吸引对降低 VAP 发生率的效果研究
登记日期: 2021-04-16
完成单位: 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
完成人员: 黄世英,沈有期,梁德坚,许素芃,蒋勇,邓光进,潘金萍,钟素娴,王骏
研究起止日期: 2016-07-01至2019-06-30
主要应用行业: 卫生和社会工作
高新技术领域: 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
评价单位: 清远市医学会
评价日期: 2019-07-16
成果简介: 一、课题来源项目及 经费来源 本项目是 2016 年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粤卫函(2016)568 号文件, 项目编号 为 A2016455。由省医学科研基金立项资助 0.5 万元,其余由课题负责人单位支持,经费使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有学者研究认为:人工气道的空腔是细菌生物膜生成聚集的场所,生物膜的形成是发生VAP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将精准管理理念应用于重症医学科预防 VAP 的发生,旨在强化留置人工气道使用呼吸机患者的环节和细节管理,使预防 VAP 的发生更加流程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保障患者的安全,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一)技术原理:通过有效吸痰,可将呼吸道分泌物、血液、误吸物及时吸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肺部感染。但临床不恰当的吸痰方法不仅不能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甚至造成病人剧烈呛咳,损伤呼吸道黏膜,从而增加肺部气体交换障碍及肺部感染机会。 (二)性能指标: 1、技术目标 对成员专业培训,熟练掌握正确安装、使用密闭式精密负压吸引装置的方法及技术,正确的评估方法,适时吸痰时机。 2、经济指标 (1)护士每班吸痰次数减少 8-10 次,每次约 3-5 分钟,每天节省 1.5-2h,一年约节省 16425-21900h。预计减少各用物分开连接、更换、清洗、消毒、灭菌等环节每天约 3.5h,一年约节省 30660h。预计每年约可以节省3.5-4 个护士的开支, 每年节约人力开支 11.5~13.5 万元。 (2)减少多处易污染环节,减少盲目吸痰的刺激,减少机械通气 2.3-18.5%/1000 机械通气日、人工气道留置时间 3-5d,减少 ICU 入住日 2-3d,缩短住院日 3-5d,减轻每例患者经济负担 1000-3000 元。 (3)缩短抢救时各用物准备时间 1-2 分钟。 3、社会、经济效益 (1)集密闭式吸引管、冲洗管路、收集器于一体,减少了各用物连接时被污染的途径,减少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留置时间, ICU 入住日,每 年预计节约住院费用 10-60 万元。 (2)无需准备吸引瓶、吸引连接管、吸痰管、吸痰用物、生理盐水等,避免了吸痰时护士手忙脚乱,适时准确吸痰减少盲目吸痰的刺激。 (3)每年节约护士人力开支 11.5~13.5 万元。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技术的创造性 (1)为临床测量和治疗提供精确的体液丢失量数据,为临床判断病情提供精确的痰液性状,提高液体复苏准确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2)集密闭式吸引管、冲洗管路、收集器于一体,减少了各用物分开连接、清洗、消毒、灭菌等环节,减少了发生 VAP 的途径与机会,缩短了用物准备时间,节省了资源。 (3)吸引装置轻巧方便,便于携带与固定,符合五常法的需求,存放整洁美观。 2、技术的先进性 (1)本课题是创新的护理研究,是一种全新的人工气道吸痰方式。 (2)自配有生理盐水输送管路,实现吸引与冲洗同步进行,避免了吸痰管需反复进出吸痰盅冲洗易污染的弊端,降低了 VAP 发生的途径。也避免了 Q4h 更换吸痰用物带来的一系列繁锁工作。 (3)吸引装置轻巧方便,便于携带与固定,符合五常法的需求。 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1、技术的成熟程度 本院重症医学科创立于 2011 年 4 月 2 日,年收治 AECOPD 使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近 200 余人次。科室能开展三甲医院的大部分技术项目,课题组负责人有 20 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有丰富的人工气道患者治疗护理经验,技术成熟。 2、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适应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吸引技术可延伸至如手术、急救等需要吸引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患者。适用范围广泛,确保患者安全。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应用情况 我们率先在清远市实施该项技术,并且已经完成病人数 236 例。该项目将预防 VAP 发生的措施流程化、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缩短了呼吸机使用时间、人工气道留置时间、ICU 住院时间,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每例患者可减少医疗费用约 0.3-0.8 万元,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适合基层医院开展。英德市乡镇医院和周边地区医疗单位每年均有医务人员来我院进修学习,我院也定期安排技术骨干下乡做技术培训及服务支持。重症患者集中在我院救治。重症医学科人力资源充足,技术力量雄厚。 2、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无 六、历年获奖情况 (一)实用新型专利 1、一种负压吸引装置,专利号:ZL201420060467.0 2.一种带压力冲洗功能的吸引器,专利号:ZL201721338111.9 3.一种痰液智能感应监测装置,专利号:201910088164.7 4.一种智能胃管,专利号:201910088167.0 (二)发明专利 1.一种痰液智能感应监测装置,专利申请号:201910088164.7 2.一种智能胃管,专利申请号:201910088167.0 (三)论文 1、气囊压力表联合呼吸机用于人工气道监测及护理,发表在中国医药科学院,2018.9 2、机械通气脱机拔管核查单的设计与使用,发表在中国当代医药,2019.6 3、早期呼吸机支持在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治疗体会,发表医药临床,2018.8 4、根本原因分析在 ICU 气管插管意外脱管的管理成效,发表在保健文汇,2019.5 5、精准护理管理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的作用。发表在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3).95-98. 6、文丘里吸氧装置应用于人工气道患者的临床研究,发表在当代护士,2014.1 7、持续声门下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再插管率的影响,发表在中国当代医药,2014.12 8、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效吸痰的时机和方法,发表在广东医学,2013.4